工信部联重装[2023]181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 科学技术部 财政部 中国民用航空局关于印发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2023-2035年)的通知

来源:税屋 作者:税屋 人气: 时间:2023-10-01
摘要:坚持安全为先,开展新能源航空安全宣传教育,提升企业和相关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引导企业建立健全新能源航空器质量管理体系,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确保新能源航空器质量可靠及运营安全。

专栏1:绿色航空技术创新工程
1.“绿色+ ”产品技术升级。 围绕国产民用飞机的进一步节能 减排降噪,开展 “绿色+ ”技术迭代升级。 围绕航空器气动布局, 开展分布式推进布局等技术攻关。围绕新型结构设计,开展翼身结 构、风扇结构等技术攻关。加快布局新一代机载技术。围绕能源高 效利用,开展能量综合管理、能量捕集/转换和储能技术攻关。围绕 智能化、体系化、网络化技术趋势,开展辅助驾驶、 自主飞控、智 能航电等技术攻关。结合新能源航空器性能优势和 5G 、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机载技术跨越式升级。
2.基于混合动力系统演示验证平台开发。开展混合动力系统的 原理验证、地面试验和样机开发,研发混合动力系统演示验证平台, 实现混合动力系统的飞行验证。突破新型航空材料、智能材料、功 能结构一体化材料等材料技术,多电系统集成、燃电 APU、电滑行、 空地融合运行系统等机载技术。
3. 电动通用航空器工程化攻关。加快电动通用航空器系列化、 谱系化。突破高能量密度锂电池、高比功率氢燃料电池、高效率电 推进系统、高推重比涵道风扇、先进气动布局涵道风扇、太阳能无 人机等关键技术。满足电动航空器使用需求和适航要求的400Wh/kg级航空锂电池产品投入量产,500Wh/kg 级产品小规模验证;250kW 级航空电机及驱动系统投入量产,500kW 级产品小规模验证,功重 比达到 20Nm/kg 。针对载人、物流城市空运航空器,突破适航安全 性设计、高效率气动布局设计、低噪声高效率电推进、电动倾转旋 翼高可靠性飞行控制、人在环垂直起降飞行控制等关键技术,开展 攻关和试飞验证。
4.氢能源飞机可行性论证与关键技术攻关。开展氢内燃、氢涡 轮发动机、氢涡轮混合动力、高效储氢技术、机载设备与可靠性研 究,实现氢能源飞机关键技术验证。开展基础设施研究,提高地面 氢燃料运输、存储与加注的便利性、机动性和安全性。开展氢能源 系统原理验证、地面试验和样机开发,研发氢能源系统演示验证平 台。加快突破高效液氢存储系统、氢动力部件及整机试验装置、高 效低排放氢燃烧、精确氢控制、综合热管理等氢能源核心系统关键 技术。


   2.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强化绿色航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全面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商业化的绿色航空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创新联合体,打造新型储能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绿色航空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和新能源航空器产品研制。加强产业间跨界融合,依托新能源汽车、船舶、轨道交通等行业的共性技术和产业基础,推动绿色航空发展,构建互利互促的协同关系。积极推动制造端与运营端协同,加快推广绿色低碳技术。

  3.加强专业人才培养。面向可持续航空燃料、电动航空器、氢能源航空器等领域,鼓励高校加强绿色航空相关领域知识图谱构建,推进教学资源与示范课程建设。鼓励行业企业与高校积极对接合作,加快培养绿色航空技术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队伍,形成梯度化、多层次的支撑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生态结构。

  (二)构建开放融合的绿色航空产业体系

  4.发展航空绿色制造。大力推行绿色设计技术,发展绿色表面处理、清洁加工、低能耗工艺,构建面向环境、能源和材料的绿色制造技术体系。促进航空制造技术与工业互联网、大数据、5G、通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提升能源、资源、环境管理水平,建设一批绿色智能制造工厂。开发金属、复合材料、动力电池等回收利用方法,推动形成航空装备报废拆解与再生利用的新业态。

  5.构建绿色航空产业链。充分发挥绿色航空领域主机企业主力军和中小企业生力军的作用,加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发挥主机企业在技术、标准、资金、人才方面的优势和中小企业在产业创新、强链稳链中的支撑作用,重点围绕电动航空器,加快形成安全高效的电机、电池、飞控、材料等现代化产业链,不断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主机企业制造运营一体化,探索安全、高效、经济的商业运营模式。

  6.深化绿色航空国际合作。加强绿色航空发展领域的政策沟通、技术交流、项目(技术)合作、人才培训等,鼓励研究机构、高校和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相关标准、规则制定,建设绿色航空国际技术创新合作平台。鼓励企业面向绿色航空发展,积极“引进来”、“走出去”,融入国际绿色航空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开拓国际绿色航空市场。

  (三)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示范应用体系

  7.推动新能源航空器区域应用试点示范。依托优势地区,建设国产航空装备绿色升级示范区。鼓励各地区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基础和需求,开展电动通航飞机、eVTOL试点示范应用,探索技术和装备体系、应用场景、商业运营新模式。鼓励有基础有条件的地区布局绿色航空关键技术、产品方案、安全验证等试验基地。

专栏2:绿色航空创新应用试点示范工程
1.依托长三角、成渝黔、长株潭等优势地区民用航空产业集群, 建设国产航空装备绿色升级示范区,开展绿色智能制造工厂的论证 试点,提升国产航空装备经济性和环境友好性。
2.鼓励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成渝等优势地区,设立低空 经济示范区,开展轻小型电动飞机规模化示范运营,eVTOL 商业 示范运营,推动电动航空应用场景、产品规范、运营体系、客户服 务方案等领域的论证试点。
3.鼓励京津冀、长三角、长株潭、成渝等有基础有条件的地区 布局氢能航空研制试验基地,开展国产民用飞机的氢动力改装,推 动氢能航空技术体系的论证试点。
4.发挥中西部地区能源产地和空域资源丰富的区位优势,布局 绿色航空技术、产品、安全性等试验基地,推动绿色航空产品方案 和安全验证的论证试点。


  8.开展可持续航空燃料在国产民用飞机上的试点应用。

  基于成熟的可持续航空燃料应用情况,在国产民用飞机上开展不同掺混比例的试点验证。积极开展可持续航空燃料在国产民用飞机上使用的标准、体系和规范建设。

  (四)构建安全有效的服务保障体系

  9.构建绿色航空工业法规标准体系。坚持标准法规先行、标准法规引领,对照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标准体系,加快推动可持续航空燃料、绿色制造、飞机拆解等领域标准研制,促进关键技术产业化发展。围绕新能源航空器产品安全、技术性能、市场运营等,加快行业标准制定,大力发展团体标准。开展氢能相关标准前期论证,研究建立氢能航空标准体系。推动绿色航空计量体系建设,加强绿色航空相关计量基准研究,推动计量标准能力提升和关键领域计量技术突破。

  10.建设绿色航空适航审定体系。完善可持续航空燃料适航审定方法,积极推进替代燃料的适航审定。加强工业方与适航审定方协作,加快推动建立新能源航空器适航审定体系和持续适航体系。强化电动航空器等在飞行性能、结构强度、机载配套等领域初始适航审定,加速满足市场急需的新能源航空器适航取证。开展氢能航空适航审定技术预先研究,加速氢能航空发展。

专栏3:绿色航空标准与适航符合性验证体系建设工程
1.可持续航空燃料适航审定体系。制定可持续航空燃料技术标 准和可接受的符合性方法。开展国产可持续航空燃料的储运加注以 及在国产航空器上的适应性研究,并进行试飞验证和试点示范工 作。
2.新能源航空器适航审定体系。开展基于风险的新能源航空器适航符合性设计与验证体系研究,建立符合国情的新能源航空器适 航审定标准及符合性技术路径。


  11.建立绿色航空安全监管体系。利用5G、北斗、低轨卫星互联网、ADS-B等技术手段,开展星基通信导航监视应用,加强有人机和无人机融合运行研究验证,推进绿色航空服务监管数字化智慧化,构建设施互联、信息互通的低空物联网络。加强新能源航空器市场监管,建立健全新能源航空器设计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论证新能源航空器安全管理政策。推动建立第三方技术检测检验机构。

  12.推动建设新型地面基础设施配套体系。根据各地既有的基础设施条件和经济承受能力,研究论证城市空运、物流配送等设施网络,推动纳入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布局规划。统筹新能源干支线飞机技术发展与现有机场设施的适配性。研究建设多场景、多层次的起降点网络,具备保障eVTOL等航空器起降、停放、充电等功能。

  五、组织实施

  (一)强化纲要落实

  加强对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的组织和推动,强化资源统筹和政策协调。加强部门协同和央地联动,积极推动有关部门细化落实举措,有关地区可根据纲要部署,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地方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实施指南、行动计划,制定细化支持政策和配套措施。

  (二)加强政策支持

  发挥政府采购作用,推动相关部门、地方政府积极采购和使用绿色航空装备。通过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支持绿色航空装备推广应用。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鼓励企业用好绿色基金、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金融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好市场化投融资渠道。推动社会资本以融资租赁、股权投资等方式积极参与绿色航空装备研制和运营服务。

  (三)加强宣传引导

  支持行业协会、产业联盟、专业机构等通过科技创新活动、航空文化科普等方式大力宣传推广绿色航空,提高全社会对绿色航空的认可度和接受度。支持举办绿色航空领域国际性专业化展会、论坛,推动行业交流和信息共享,为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强化前瞻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研究和决策咨询,引导形成产业发展共识。

  (四)强化安全发展

  坚持安全为先,开展新能源航空安全宣传教育,提升企业和相关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引导企业建立健全新能源航空器质量管理体系,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确保新能源航空器质量可靠及运营安全。

标签: 制造业

本文章更多内容:<<上一页-1-2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

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除原创、整理之外所转载的内容,其相关阐述及结论并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政策法规来源以官方发布为准,政策法规引用及实务操作执行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与本网无关!所有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和作者,如对转载、署名等有异议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本网(sfd2008@qq.com)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排行

税屋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杭州亿企云服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运行维护:《税屋》知识团队    电子营业执照

地址:杭州市滨江区浦沿街道南环路3738号722室

浙公网安备33010802012426号 浙ICP备2022015916号

  • 服务号

  • 综合订阅号

  • 建安地产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