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政办规[2020]25号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规定等2个文件的通知

来源:税屋 作者:税屋 人气: 时间:2020-11-20
摘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以下简称转制单位),应当制定转制方案,依法依规处置国有资产,妥善安置人员,依法理顺人事劳动关系,保障干部职工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切实维护相关各方合法权益。转制方案由主管部门指导转制单位制定(管理层收购除外),也可委托中介机构制定,并由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程序报批后负责组织实施。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规定等2个文件的通知

黑政办规〔2020〕25号       2020-11-20

各市(地)、县(市)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属单位:

  《关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规定》《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中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有关配套文件的通知》(黑政办发〔2013〕59号)中的《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规定》《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中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意见》同时废止,请认真组织落实并做好衔接工作。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0年11月20日

  (此件公开发布)

关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规定

  为积极稳妥地推进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确保事业单位改革顺利进行,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配套文件的通知》(国办发〔2011〕37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厅字〔2016〕38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一、转制方案制定与审批

  (一)转制方案制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以下简称转制单位),应当制定转制方案,依法依规处置国有资产,妥善安置人员,依法理顺人事劳动关系,保障干部职工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切实维护相关各方合法权益。转制方案由主管部门指导转制单位制定(管理层收购除外),也可委托中介机构制定,并由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程序报批后负责组织实施。

  (二)转制方案的主要内容。

  1.基本情况。包括单位名称、编制、人员、养老保险情况、近三年财务状况、资产状况、办公用房情况、现有使用土地情况等。

  2.转企改制方式。明确转制后的企业形式,具体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等。

  3.转企改制后基本情况。包括拟定的企业名称(最终名称以市场监管部门登记为准)、企业出资人、管理体制和组织结构等。

  4.资产管理。包括资产清查、资产处置、财务审计、资产评估、债权债务处理、股权设置等工作安排。

  5.人员安置。包括在职及离退休人员安置途径、费用测算、经费提留办法、人事劳动关系处理、社会保障衔接等工作安排。

  6.党组织设置和党员组织关系接转。包括设置党的组织及工作机构、配备党组织负责人及党务工作人员、理顺党组织隶属关系、接转党员组织关系等方面的工作安排。

  7.进度安排。包括转企改制实施步骤、每个阶段主要任务、具体时间节点等。

  8.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三)方案审批程序。省直转制单位主管部门向省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以下简称省事改领导小组,其办公室简称省事改办)呈报转制方案,省事改办成员单位共同研究提出初步意见,报省事改领导小组审议。审议通过后,拟转企改制单位的改革意见报省政府审定,通过后报省政府办公厅以省政府名义批复,涉及党群系统的,以适当方式报省委批复,涉及的机构编制调整事项报省委编委审定。

  市县可参照省直转企改制事业单位改革方案审议方式,研究审定改革方案。

  二、资产清查与清产核资

  (四)经批准实施转企改制的事业单位,应按照有关规定组织开展资产清查(清产核资,下同),将全部资产纳入资产清查范围,进行全面清查登记,依法认定各项资产损溢,真实反映资产的价值和占有使用状况。转制单位的资产清查要在转制方案批准后6个月内完成,并以转制方案批复之日的前一个会计月末作为清查工作基准日。转制方案批复实施视为资产清查工作立项,主管部门无需再履行资产清查立项程序。转制方案批复前12个月内开展过资产清查的,可以不再清查。

  (五)转制单位的资产清查工作由主管部门或转制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实施。转制单位应当成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的资产清查工作领导小组,抽调财务、审计等相关人员,组成专门工作机构,制定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并做好相关业务培训等基础工作,确保资产清查工作合规进行。

  (六)执行政府会计制度的转制单位,应按照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核实管理办法》(财资〔2016〕1号)的规定开展资产清查工作。

  (七)执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转制单位,应参照《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办法》(国资委令第1号)、《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工作规程》(国资评价〔2003〕73号)、《国有企业清产核资资金核实工作规定》(国资评价〔2003〕74号)的规定开展清产核资工作。

  (八)转制单位资产清查结果由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确认。转制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当对申报的资产清查结果的真实性、完整性承担责任。转制单位主管部门应当对资产清查结果进行认真复核,保证资产清查结果的全面、准确和合规。

  (九)对资产清查发现的资产盘盈、资产损失和资金挂账等事项,执行政府会计制度的经营类事业单位,按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核实管理办法》(财资〔2016〕1号)等规定执行;执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经营类事业单位,按照《企业资产损失财务处理暂行办法》(财企〔2003〕233号)等规定执行。由转制单位向主管部门提出核实的申请报告。各单位对所报送材料的真实性、合规性和完整性负责。主管部门进行合规性和完整性审核同意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

  三、资产处置

  (十)转制单位完成资产清查后,要按照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对各项资产、负债重新分类建账,全部资产扣除负债后,转作国家资本,并由中介机构进行财务审计、资产评估,按照程序在转制单位内部公示,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同级财政部门依法核定。

  (十一)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应由主管部门委托具备资质的中介机构承担。

  (十二)转制单位涉及的原划拨土地,转制为企业后用途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继续以划拨方式使用;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应当依法实行有偿使用。转制为一般竞争性企业的,原生产经营性划拨用地可采取协议出让或租赁方式进行土地资产处置;经省级以上政府批准实行授权经营的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资本控股公司等企业,原生产经营性划拨用地,经批准可采用国家作价出资(入股)方式配置。

  (十三)转制单位因改制、重组、兼并、破产和出售等导致国有产权变更的,按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100号)和《关于企业国有资产办理无偿划转手续的规定》(财管字〔1999〕301号)、《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财企〔2001〕325号)、《企业公司制改建有关国有资本管理与财务处理的暂行规定》(财企〔2002〕313号)、《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国资委、财政部令第32号)等有关规定执行。

  (十四)转制单位债权债务,实际发生的抵押、担保等责任应当一并划转移交,原则上由转制后的企业承接。

  (十五)转制单位转企后,应当与原主管部门脱钩,纳入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体系,由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依法实施监管。原为国有企业管理的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后,原则上由该国有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

  (十六)转制单位财务隶属关系需要划转的,由划出方的主管部门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并商划入方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同意后确定;涉及预算指标划转的,按照有关预算管理程序办理。

  四、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和市场主体登记注册

  (十七)转制后的企业要按照《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192号)和《事业单位及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财教〔2012〕242号)等有关规定办理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手续,依法办理市场主体登记注册,在事业单位依法完成所关联企业的变更(备案)、注销等登记注册手续后,按照有关规定由主管部门组织办理注销事业单位法人手续。

  五、财政、税收政策

  (十八)转制单位在转制过渡期内,原有的正常事业费继续拨付,主要用于解决转制前已离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原有的正常事业费是指财政部门核定的基本支出经费,不包括项目支出经费。

  (十九)在转制过渡期内,转制单位原事业编制内职工的住房公积金中由财政负担部分,转制后继续由财政部门拨付;转制前人员经费由财政负担的离退休人员的住房货币化补贴资金尚未解决的,已实行住房货币化补贴政策的地区,转制时由财政部门一次性拨付解决。未实行住房货币化补贴政策的地区,待当地实行住房货币化补贴政策后,由同级财政部门给予一次性拨付解决;转制前人员经费自理的离退休人员以及转制后离退休人员和在职职工住房货币化补贴资金,由转制单位按照所在市地、县级政府有关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政策以及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从本单位相应资金渠道列支。

  (二十)转制前被认定为非营利组织的转制单位,转制过渡期内可继续享受非营利组织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转制前享受自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的转制单位,转制过渡期内可继续享受此项政策;对转制单位在转制中资产评估增值涉及的企业所得税,以及资产划转或转让涉及的增值税、城建税等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上述政策,在转制过渡期内,如因税制改革而发生调整变化的,按照调整后的政策执行。

  六、社会保障政策

  (二十一)转制单位应从转制基准日的次月起,全员在属地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二十二)转制基准日前已经离退休人员,转制基准日前,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其中,离休人员在转制基准日前不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仍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离休费,并调整相关待遇,所需资金按照行政隶属关系和现行经费渠道解决);转制基准日次月起,随转制后的企业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原国家和我省规定的离退休费待遇标准不变〔其中,2014年10月1日至转制前退休人员,退休费标准是指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的通知》(人社部发〔2015〕28号)规定计发的基本养老金和职业年金,下同〕。

  有事业费的转制单位,转制基准日次月起,由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按转制时当地企业人均基本养老金标准支付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以后不再增加。基本养老金与原待遇标准差额部分(以下简称待遇差)用原单位事业费或自有资金解决,离退休费待遇调整纳入国家统一的事业单位离退休待遇调整范围,资金与待遇差原渠道解决。用于解决离退休人员保障问题的事业费由财政部门拨付给单位或主管部门,用于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的发放。

  没有事业费的转制单位,转制基准日次月起,由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按原国家和我省规定的离退休费待遇标准支付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调整按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办法执行,所需费用从企业养老保险统筹基金中支付。国家统一出台事业单位离退休费待遇调整政策时,转制前离退休人员按企业办法增加的基本养老金与按事业单位办法增加的离退休待遇的差额部分,由转制后企业视经济情况自筹资金解决。

  (二十三)转制前参加工作、转制后退休的人员,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和调整,按照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办法执行。为保证退休人员待遇水平平稳衔接,在5年过渡期内,按照企业办法计发的基本养老金,如低于原国家和我省规定的退休费待遇标准,其差额部分采取加发补贴的办法解决,所需费用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中支付。其中,转制后一年内退休的,发给差额部分的90%;第二年内退休的,发给差额部分的70%;第三年内退休的,发给差额部分的50%;第四年内退休的,发给差额部分的30%;第五年内退休的,发给差额部分的10%;转制第五年以后退休的,不再发给该项补贴。过渡期内退休的人员,补贴标准一次核定后不再变动。

  (二十四)转制单位自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到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后,单位和在职职工正常缴纳企业养老保险费之月,由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为其退休人员按重新核定的标准发放基本养老金,此前拖欠的待遇和其他费用由原单位负责。已经发放职业年金待遇的,继续由原管理机构负责按规定发放。

  (二十五)离休人员医疗管理执行接收单位所在地政策,所需资金按照原渠道解决。

  (二十六)转制单位转为企业后,原则上应在企业注册地参加职工医疗保险,享受属地医疗保险待遇。

  (二十七)转制单位及个人医疗保险关系跨参保地转移接续的,转移人员在原参保地的实际缴费年限,作为在接续地参保的实际缴费年限累计计算,参保人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执行接续地同等退休政策。转制时已退休人员直接纳入接续地医保退休人员管理,享受退休待遇。

  (二十八)转制后具备条件的企业,可以按照《企业年金办法》(人社部、财政部令第36号)规定,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

  (二十九)转制单位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自登记注册之日起与全部在职职工签订劳动合同。职工在事业单位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为转制后企业的工作年限。

  (三十)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可依靠改革创新、强化经营管理等手段提高收入水平。建立与劳动力市场基本适应、与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挂钩的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企业管理人员履职待遇和业务支出;对于企业经营者(领军人才个人领办企业)可实行年薪制、股权激励等办法,以突出带头人和优秀人才的地位和作用。

  七、附则

  (三十一)工程勘察设计单位、科研机构、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等转制为企业的,继续执行相应的现行转制政策。

  (三十二)本规定中的转制过渡期为5年,自转制基准日次月起计算。其中转制后需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公司法人营业执照(以下统称营业执照)的,须自机构编制部门发文生效之日起12个月内完成营业执照领取工作(期满仍未领取的,视同已领取并执行相关政策)。营业执照领取之日(期满未领取的按期满之日计)为转制基准日。已有或不需领取营业执照的,机构编制部门发文生效之日为转制基准日。

  (三十三)本规定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中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意见

  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配套文件的通知》(国办发〔2011〕37号)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100号)等有关规定,为加强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国有资产管理,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促进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业单位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促进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要坚持“权属清晰、分类管理、风险控制、安全完整”的原则,加强事业单位改革中的国有资产管理。权属清晰是前提,要明晰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关系;分类管理是核心,要按照不同类别事业单位的特点和要求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风险控制是手段,要严格执行有关财政法规制度,切实防止改革中资产流失;安全完整是目的,要保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安全运行和有效使用。

  (二)财政部门是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职责,加强事业单位改革中的国有资产管理。

  二、资产清查与清产核资

  (三)纳入改革范围的事业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组织开展资产清查(清产核资,下同)工作,全面清理账务、清查财产,依法认定各项资产损溢,真实反映资产的占用使用状况。

  (四)改革单位应当成立以主管领导为组长的资产清查工作领导小组,抽调财务、审计等有关人员,组成专门工作机构,制定资产清查工作方案,开展业务培训,确保资产清查工作有序进行。

  (五)执行政府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应按照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核实管理办法》(财资〔2016〕1号)规定,开展资产清查和资产核实工作。资产盘盈、资产损失和资金挂账等事项由改革单位向主管部门提出核实的申请报告。各单位对所报送材料的真实性、合规性和完整性负责。主管部门进行合规性和完整性审核同意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

  (六)执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应参照《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办法》(国资委令第1号)、《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工作规程》(国资评价〔2003〕73号)、《国有企业清产核资资金核实工作规定》(国资评价〔2003〕74号)的规定开展清产核资工作。涉及资产损失确认的,按照《企业资产损失财务处理暂行办法》(财企〔2003〕233号)规定执行,清产核资结果,由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

  (七)资产清查一般应以改革方案获得批准的前一个会计月末作为清查工作的基准日。改革方案批复前12个月内开展过资产清查的,可不再清查。改革方案批复实施视为资产清查工作立项,主管部门无需再履行资产清查立项程序。

  三、资产处置管理

  (八)成建制划转的单位,应按照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在资产清查等相关基础工作完成后,经主管部门审核并报同级财政部门批准,无偿划转其全部资产。

  (九)单位合并的,在资产清查等相关基础工作完成后,由被合并单位主管部门报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办理资产无偿划转手续。合并后多余的资产由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按照资产处置有关规定办理。

  (十)单位撤销的,应对单位的财产、债权、债务进行全面清理,编制财产目录和债权、债务清单,提出财产作价和债权、债务处理方案。全部资产由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按照资产处置有关规定办理。

  (十一)单位因分立等涉及资产划转的,在资产清查等相关基础工作完成后,由划出、划入双方分别报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并由划出单位主管部门报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后办理资产划转手续。

  (十二)建立国有资产公开处置机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规范操作,公开交易。改革过程中涉及有偿转让的资产,需经同级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批准并按国家规定的程序进行资产评估后,通过拍卖等规范的产权交易方式公开处置。执行政府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按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100号)和同级财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办理。执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按照企业国有资产转让的有关规定办理。

  (十三)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按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100号)等相关规定执行。

  四、事业单位转为行政机构的国有资产管理

  (十四)成建制转为行政机构的事业单位,转为行政机构后,其资产依照《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71号)、《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5号)等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五、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十五)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的事业单位,要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68号)、《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100号)的规定加强国有资产管理,进一步健全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机制。加强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自用资产管理,探索建立资产共享共用机制,规范资产处置行为。实行国有资产报告制度,利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资产实行动态监管。逐步形成权属清晰、配置科学、使用合理、处置规范、运行高效、监督严格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

  六、事业单位转为企业过程中的国有资产管理

  (十六)改革后转企的事业单位,其国有资产管理要按照《关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规定》执行。

  七、事业单位所办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

  (十七)事业单位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企业财务通则》(财政部令第41号)等规定,切实加强对所办企业的监督管理。

  (十八)转为企业的事业单位,原则上应与其所办企业进行资源整合,涉及改制上市、产权转让、资产重组等重大事项,转企后由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批准后实施。

  (十九)转为行政机构的事业单位,其所办企业应通过划转、合并等方式,逐步与原单位脱钩,改革方案经主管部门审核并报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后实施。脱钩后由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实施监管。

  (二十)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的事业单位,要按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所办企业脱钩及集中统一监管的要求,与所办企业脱钩;暂时不能脱钩的,要按照“事企分开”的原则与所办企业建立以资本为纽带的产权关系,加强和规范对所办企业的监管,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所办企业的改制上市、产权转让、资产重组等重大事项,由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实施。

  八、工作要求

  (二十一)明确职责,强化监管。财政部门要切实履行对各类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职责,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对事业单位改革中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主管部门要根据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精心组织,加强领导,确保事业单位改革顺利进行。

  (二十二)严格履行审批程序。对改革中涉及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有关审批事项,各市(地)、县(市)、主管部门、单位要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本地相关规定以及本意见要求,严格履行审批程序。

  (二十三)加强特殊资产管理。在改革和资产整合中,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涉密资产的保密工作,防止失密、泄密。要切实加强对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无形资产的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二十四)加强监督检查。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防止改革过程中以私分、低价变卖、虚报损失等手段挤占、侵吞、转移国有资产。违反规定的,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规定追究责任。

  (二十五)本意见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版权声明:

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除原创、整理之外所转载的内容,其相关阐述及结论并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政策法规来源以官方发布为准,政策法规引用及实务操作执行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与本网无关!所有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和作者,如对转载、署名等有异议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本网(sfd2008@qq.com)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排行

税屋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杭州亿企云服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运行维护:《税屋》知识团队    电子营业执照

地址:杭州市滨江区浦沿街道南环路3738号722室

浙公网安备33010802012426号 浙ICP备2022015916号

  • 服务号

  • 综合订阅号

  • 建安地产号

Baidu
map